红军长征第一村 ——福建中复村
红军长征
长征开始的地方
松毛岭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地带,松毛岭曾是中央苏区东大门的一座天然屏障。1934年,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以及闽西苏区地方革命武装在松毛岭上与数倍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血战,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松毛岭战役后,红九军团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观寿公祠集结出发,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复村由此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军民鱼水情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数十万军队采取“堡垒主义”战术,调集重兵由松毛岭以东连城、朋口一带向中央苏区东线大门——长汀县松毛岭大举进犯。松毛岭一旦失守,红军将无险可守,国民党将直逼长汀、瑞金,松毛岭成为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防线。此役,红军从最初的保卫战转为阻击战,以伤亡数千将士的代价,粉碎了敌人企图全歼中央主力红军的阴谋,成功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部队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福建省军区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
为配合松毛岭战役,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如今,在中复村内,依然可以看到“支援前线”“节省粮食供给红军”“为保卫长汀苏区而战”等标语。长长短短的门板依旧挺立,深深浅浅的木纹诉说着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红旗飘万代
1950年,时任长汀县中复乡治安和武装委员会主任的钟宜龙,带领民兵在松毛岭一带剿匪,意外地发现了部分红军烈士的遗骸,甚至还有红军作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子弹。“我的父亲钟大廷当年参加了长征,后来在江西会昌罗田的战斗中牺牲了。”想起父亲埋骨他乡,可能也是无人祭扫,钟宜龙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烈士入土为安。”从那以后,钟宜龙带着党员干部、村民们一有空就到松毛岭上,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收殓烈士遗骸。1953年,钟宜龙在松毛岭半山腰上建了一座无名烈士碑,由于烈士姓名无从考证,所以墓碑上刻的是统一的名字——“红军”。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是钟宜龙在自费筹建的红色家庭展馆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钟宜龙用自己的积蓄将祖屋重新修缮,举办起红色家庭展,将收集的革命史料等展出,以教育后代,告慰英烈。钟宜龙总是热情接待前来参观的人,给他们讲述那些红色故事。在钟宜龙眼里,教育下一代,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和红军后代的责任和使命。信念,让他们前赴后继。信心,令他们矢志追随。革命先烈和一代代老区人民,用生命守护信仰,为之倾心、为之守候、为之奋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信仰就是方向,信仰就是力量。在今天,追寻红色的足迹,这些故事不时地被后人开启,感动着、激励着后来人!


